游北京满族太庙又拜见锡伯族老人安双成

2010-06-14 02:24 阅读(?)评论(0)

6月12日中午,我来到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太庙,那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两元的门票让神圣的殿堂少了几分荣耀的光环,而在我心中这却是天堂般的无价圣地。穿过五彩琉璃门和大戟门,巍峨的太庙大殿坐北朝南矗立正中。这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末被毁。清军满族人入关后,为保护前朝古迹,顺治皇帝曾对太庙大殿进行重修,完工后的大殿面阔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匾额。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大殿后是中殿,应供奉清十一帝牌位。我迫不及待想去中殿祭拜,遗憾的是,这里已僻为办公场所,游人不得进入。当我询问皇帝牌位与画像今何在之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自从解放后,那些“老东西”就被收起来了,不再供奉。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太庙,扭头一看,分明早已变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蒙古族的子孙想要拜祭成吉思汗天经地义,满洲族的儿女要想拜祭努尔哈赤却是如此艰难。我走在地下通道,不知去往何方,好想跟老罕王说几句话,可我又不太会说满语,总不能跟老罕王说“si sain ! baniha ! bi manju nan !”吧,怪怪的,更何况那时也不一定有“si sain” 这样的问候语。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悲哀,简直对不起我的玛法,对不起列祖列宗。我赶快拿出mp3,听了两段锡伯语,又自言自语的叨咕了两遍,心情舒畅了许多。对于我而言,听锡伯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决定乘坐地铁来去万寿路,拜访满文大家安双成先生。安双成是我国著名的满文专家,锡伯族人,祖上隶属正白旗满洲。安双成热衷满文及满学研究,几十年以来从未离开过满文事业,即便现在退休在家,也坚持出书、教学,为继承和发扬满语满文贡献自己的力量。安先生是可贵的,是值得我尊重的,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安先生向我讲述了很多锡伯族的往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历历在目。

安先生说锡伯族最早生活在中国东北,后来一部分人戍边来到新疆,200多年来,镇守西部,保卫祖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有很多说不出的痛苦和辛酸。锡伯族从东北老家带来了满语满文、带来了猪肉炖粉条、带来了煮白肉、带来了农作物种子、带来了家谱、带来了属于自己和东北的文化。锡伯族有自己的姓氏,如满文界关孝廉是瓜尔佳氏,吴元丰是乌扎拉氏,赵志强是觉罗氏。在清代,锡伯族全都是八旗子弟,八旗制度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仍在新疆锡伯营沿用。安先生小的时候看见一些锡伯族老人仍旧梳着长长的辫子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这是清代男子的标准装束。

1961年,安先生来到北京深造满语满文,几十年的奋斗与追求,他已经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满文大家。安双成著有《满汉大辞典》、《汉满大辞典》、《满文美术字》等。安先生常说,作为锡伯营戍边八旗子弟的后裔,我们有责任为传承满(锡伯)语满(锡伯)文及满族、锡伯族文化做更多的工作,将满语满文发扬光大。

离开安先生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一个多么值得尊敬的民族,一个多么令我不得不震撼和深爱着的民族。

愿太祖皇帝保佑满族、锡伯族、索伦族平安延续!

  最后修改于 2010-06-14 13:0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